飛地書店的文化與商業的商業之路

書店不只是賣書:飛地書店的創業故事
 
「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開書店。」飛地書店創辦人潔平笑著說。
從記者到連續創業者,他的職涯前半段專注於媒體,後半段卻因緣際會踏進了實體空間的經營,並在台北開出第一家飛地書店。沒想到,這個起點逐漸延伸到清邁、東京與荷蘭。
 
從觀察到回應:創業模式的轉折

 

潔平坦言,他的創業模式並非自上而下的計劃,而是更接近「觀察與回應」
「我會去觀察社群的需求,當發現新的需求出現,我就會忍不住去回應。」
最初在台北開書店,是因為接手了一家即將關門的香港書店。這原本只是一次性的嘗試,卻意外成為他與社群建立深度連結的契機。
書店為他帶來了安定感,也讓他在移民身份的不確定中找到「now here」的存在感。
 
書店為何還需要存在?
 
「我們的書店不打折。既然網路和電子書都更便宜、更方便,那為什麼還有人要走進實體書店?」這是潔平常思考的問題。
他的答案是:書店的核心價值在於人與人的連結。
書店的氛圍、店主的選書策展,以及書店吸引來的社群,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無法被線上平台取代的體驗。
「我喜歡的書店,不只是書,而是能遇見一群相似的人。有人為了講座、讀書會來到現場,有人單純因為氛圍被吸引。書,在這裡變成一個 token、一個信物,承載著共同經歷的記憶。
 
從台北走向世界
 
疫情後的 2023 年,隨著各國邊境開放,潔平在不同國際會議中分享經驗,卻意外收穫許多「邀請」。
「每次演講結束,都有人私下來問:你有沒有想過在我們的城市開一家飛地?」
清邁、東京、荷蘭的分店,並不是總部規劃的擴張,而是因為當地夥伴主動帶著計畫書找上門。
潔平說:「我們只是把在台北累積的經驗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能開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。
 
書店,其實是古老的社交媒體
 
在潔平眼中,書店是一種「古老的社交媒體」。
讀書不是孤單的行為,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,當人們圍繞一本書聚集、交流,書店就成為那個中介與橋梁。
 
經營書店,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賣書,而是創造一個社群空間。
飛地書店的存在,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多社會意義:在全球移民潮的背景下,它是一個小小的聚點,讓異鄉人與同好者相遇,從而開啟更多的文化與生活實踐。
 
飛地書店的故事,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案例,而是一個關於「觀察、回應與連結」的創業實驗。
它證明了,即使在數位化浪潮中,實體書店仍然有無可取代的價值,那就是讓人相遇,並在真實的空間裡,感受到安定與歸屬。

更多文章

購物車